以前住在台北,天冷就想吃關東煮。半夜嘴饞時,走進超商夾塊黑輪和米血糕,再舀入滿滿的麻辣高湯,實惠又暖心。荷包吃緊時,多買一包科學麵放入高湯浸泡,輕鬆就能打發一餐。
不過,我這種吃法卻被日本老公斥之以鼻,「這根本不是關東煮,這是火鍋吧,你看看煮料,不都跟台灣火鍋店賣的沒兩樣?」
被他這麼一說,好像也有點道理。日本超商關東煮料跟台灣不太一樣,沒有米血糕、貢丸、魚卵捲,架上也沒有放科學麵,有些超商還是要請店員幫忙夾料,無法自己舀湯。就算自己舀,量也不多。
先不論台日關東煮料差異,關東煮跟火鍋的確有幾分相似的地方。進一步研究之後,我才赫然發現,搞不好關東煮跟火鍋真有「親戚」關係呢!
大部分的文獻都說,關東煮的前身是「田樂」,這道江戶料理很簡單,把豆腐用竹籤串一串後,豪爽地刷上醬油或味噌燒烤,就是美味一品。之後,關東大地震時,關西商人湧入關東尋找商機,也一起帶來了高湯文化。田樂遇上了高湯後,關東煮的童話故事就此展開。
不過,也有一說是關東煮的「關東」其實是「廣東」。江戶末期,有一位日本人偶然吃到廣東人煮的火鍋料理後,開店賣起「廣東煮」。日文裡,「廣東」和「關東」發音一樣,久而久之就成了「關東煮」。
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正確? 雖然歷史已不可考,不過號稱日本最老、創業於1844年的關東煮店「たこ梅」似乎是站在「廣東」這一邊的。有興趣的朋友,下次到大阪道頓堀旅遊時,不妨到這間老店品嚐最經典的味道,也親自打聽關東煮的由來。
一位住在日本鄉下的新手媽媽,例行公事除了推嬰兒車散步,買菜煮飯之外,還有利用小孩睡覺的空檔,記下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曾任記者編譯,不甘心當個蓬頭垢面的家庭主婦,每天上網找尋減肥方法,吸收新聞資訊,努力恢復少女輪廓和知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