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耕社會靠天吃飯,農家按節令耕作,並祭拜天神祈求繁榮興盛、五穀豐收和消災解厄。過去那些祭拜天神的儀式流傳至今便成為傳統民俗祭典文化,包括秋田縣男鹿市看似嚇人的生剝鬼文化也不例外。
認識生剝鬼
生剝鬼,日文為「なまはげ」,念作「Namahage」,是秋田縣男鹿市,即男鹿半島一帶特有的民俗儀式。顧名思義是指因冬季天寒而長時間偷懶待在火爐旁的人,肌膚因過熱而產生的紅疹稱為「なもみ」(Namomi),需要剝去「剥ぐ」(Hagu) 紅疹,而生剝鬼 (なまはげ) 便是神明化身以鬼怪之姿,現身警戒那些不工作以及不念書的懶惰人。其來由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生剝鬼的前身為漢武帝帶來的五隻鬼,當時五鬼在村內為非作歹,使得村民不堪其擾,因而與五鬼約定,若可於一夜之間將千階石階堆至五社堂,便會獻上少女,若無法完成則得離開村莊。當五鬼堆到999階,剩下最後一階時村民們便趁機裝出清晨雞啼,聽到啼聲的惡鬼以為即將天亮,不得已只好返回山上且不再出現。
生剝鬼民俗儀式
每年12月31日除夕夜晚,當地居民會戴上各地區的特色面具,穿上被稱為「ケデ (Kede)」的稻藁服飾,踩著四股踏的步伐 (類似相撲力士抬高左右腳的動作) 到住家拜訪。生剝鬼會大聲喊「哪裡有哭哭啼啼的小孩?」「哪裡有懶惰鬼?」, 並到住家「粗暴地」告誡年輕人和小孩要努力工作、用功學習且聽父母的話,,這個過程看似驚人,其中卻包含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滿心期待,以及祈求居家安樂和新年幸福平安的涵義。家長則會擺出酒席,以招牌的日本叉牙魚(ハタハタ,又寫作鰰,是秋田縣沿海才捕抓得到的魚) 料理招待生剝鬼,並庇護妻兒,稱讚他們是好媳婦好孩子。另外於1月3日,真山神社則會舉辦約有 900年歷史的柴燈祭 (原文為柴灯祭,さいとうさい),在神社境內點燃神火,燒烤年糕 (又稱護摩餅),再將年糕獻給作為神明使者而下山的生剝鬼,以祈求村內平安,五穀豐收。這些傳統民俗儀式,近年來隨著訊息傳播網的快速發展,生剝鬼特殊的文化引起外界的關注。當地民眾順勢將生剝鬼民俗儀式和柴燈祭組合成一個代表男鹿的冬季祭典「生剝鬼柴燈祭」(原文為なまはげ柴灯まつり,なまはげせどまつり),每年於2月第2個周五、六、日舉辦,以滿足觀光客對生剝鬼文化的好奇心。活動的重頭戲是看生剝鬼手持柴火下山,一路上昏黃柴火搖曳和白雪皚皚的景色交織出如夢似幻的畫面,生剝鬼也會發送可去除災害的護摩餅給現場觀眾。
五社堂
交通方式:JR男鹿線「男鹿」站轉乘巴士約30分
真山神社
交通方式:JR男鹿線「羽立」站轉乘巴士約50分
重視核心價值傳承
除夕夜舉行的生剝鬼的民俗儀式,原本唯有新生兒出生或是遭遇不幸的家庭,生剝鬼才會過門不入,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拒絕讓生剝鬼進門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加上生剝鬼會大聲斥責小孩,讓當今護子心切的家長們更是於心不忍,生剝鬼儀式甚至因此而背負懲罰小孩的罵名,讓這個民俗文化的傳承多少受到時代的考驗。當地的耆老菅原昇,過去也曾化身生剝鬼走訪家家戶戶,他透露生剝鬼發出大聲是為了要除去厄運,端正年輕人或小孩的行為舉止,是由一整個地區的居民共同保護小孩,具有教育意義,唯有不明究理的人才會將生剝鬼嚇人的動作視為對小孩的懲罰。對這些肩負生剝鬼文化之責的人來說,更需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能只是傳遞形式,更重要的是傳承核心價值。
重現面具促文化再生
生剝鬼民俗文化的傳承不只有上述的考驗,還有特色面具漸漸失傳,或是不再舉辦生剝鬼儀式等挑戰。2014年芦澤地區的青年會,時隔30年重現當地的特色面具,受到各方關注,參與面具製作的青年會成員武田泰明表示,過去30年區內都是使用「石川面具」(註1) 進行生剝鬼儀式和參加生剝鬼柴燈祭,但每次聚會卻加深大家想重現芦澤地區特色面具的念頭。大家因此開始從文獻照片中確認面具特色,收集材料,分工合作製作,前後約耗時2年,才將面具完成。武田泰明表示,想要製作和過 去完全一樣的面具,光是顏色調配、素材調度等就有困難,但轉念一想,「運用現今的素材製作出來的面具,才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面具」。自此,代表芦澤地區的生剝鬼面具正式重生,也為生剝鬼文化的傳承歷史紀錄下重要的里程碑。
在男鹿市船川第一小學任教的美籍教師Scott Camino曾參與除夕夜生剝鬼民俗儀式。身為外國人的他,看到當地居民努力保存生剝鬼文化,並且試著讓這個文化與時俱進的傳承下去,覺得難能可貴,這也代表著生剝鬼文化並非曇花一現的激情,而是深根在當地居民的生活作息,在現代化的生活和傳統文化的保存之間,居民至今也不斷地試圖尋找平衡點,以確保能確實地傳承生剝鬼文化的核心價值。
註1:此種面具多使用在一般觀光活動,因此當地人也稱之為觀光用的面具。
地址:秋田縣男鹿市北浦真山字水喰沢
交通方式:秋田站轉乘 JR 男鹿線至羽立站,搭乘計程車約 15 分鐘即可到達
繼續閱讀:WAttention Tokyo+挖!日本 東北 2017秋冬 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