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台灣還是日本,目前最熱門的關鍵字非「口罩」二字莫屬。
在新冠狀肺炎肆虐之前,日本口罩樣式之多,功能之豐富,實在讓人讚嘆。現在,就算首相安倍晉三力求國內廠商量產,好達供需平衡,結果仍差強人意,買不到就是買不到。
說到日本口罩,不得不談到江戶時代的石見銀山。這座礦山位於島根縣,為江戶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山,其產量佔當時全球的三分之一。當時,為了解決礦工塵肺症的職業病,流傳一種叫「福面」的口罩。
福面原為「覆面」,有覆蓋顏面之意,但為了吉祥才用福字代替。福面的外觀是長方形金屬框架,裏頭崁著薄薄的絹布,布與布中間再夾著酸梅,原因是檸檬酸可以防止礦塵吸入。現在的石見銀山資料館(註)仍收藏「福面之圖」,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看。
我在《日經電子版》上讀到,北多摩藥劑師會會長平井有在接受訪問時曾說,「從明治時代開始,一般人也開始戴口罩」。這種口罩叫做「呼吸器」,不像今日以白色、淺藍綠色為主,而是用黑色布料製成,剪裁立體。嘴巴部分有幾個孔洞,中間濾材為金屬絲網。之前的口罩多為進口貨,國產口罩則是從1879年(明治12年)才開始。
到了大正時代(1912-1926年),口罩進入超普及階段,這全拜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之賜。在這場橫掃全球的流感裡,日本死亡人數高達38萬,全世界約2000萬到4500萬人死亡,據說比第一次世紀大戰死傷慘重。
當時警視廳肩同時肩負公衛的工作,不斷向民眾宣導: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保命,還有身體不適就要隔離。有趣的是,市面上亦有不肖商人囤貨並高價轉賣口罩。警視廳震怒之餘,還公開口罩製作方法,請大家自己動手縫製。
對照當時的疫情演變,不禁感嘆,歷史總是不斷重複,面對病毒的威脅、大自然的反撲,人類能做的實在有限。不論你在台灣、日本或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這次健康危機。
註:石見銀山資料館常設展 igmuseum.jp/collection/
一位住在日本鄉下的新手媽媽,例行公事除了推嬰兒車散步,買菜煮飯之外,還有利用小孩睡覺的空檔,記下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曾任記者編譯,不甘心當個蓬頭垢面的家庭主婦,每天上網找尋減肥方法,吸收新聞資訊,努力恢復少女輪廓和知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