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中旬,日本政府頒布全國緊急狀態令,希望藉此亡羊補牢,為疫情止血,無奈確診人數怎麼樣就是壓不下來。外食人口銳減,餐廳業者無不咬牙硬撐,以我家附近餐廳為例,門外的公告不是寫著「可以外帶」,就是「暫停營業」。

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餐飲業,東京都推出拯救方案,只要餐飲店轉攻外賣、外送,最多能夠獲得100萬日圓的補助。地方政府、商會也積極跟進,鼓勵大家用外帶取代店內用餐,以減少人與人的接觸,用行動為服務業加油。

什麼是幕之內便當?

說到日本外帶便當,不得不提「幕之內便當」。

日本老公說,「幕之內便當」是便當中的基本款,特色是配菜多、色彩鮮艷,有玉子燒、烤魚、魚板、炸物、煮物和醬菜等,每樣菜儘量獨立隔開,避免味道相互干擾。白飯會以撒上少許黑芝麻,有些則會加入一顆小紅酸梅。

為了搶市場,最近超市熟食區出現多款「幕之內便當」,方便消費者選購、替換口味。

幕之內便當的演變

據說,「幕之內便當」源自江戶時期,為歌舞伎幕與幕之間休息時食用的便當。當時,一齣戲可以從早上六點一路演到下午五點。中場休息時,觀眾喜歡叫便當填飽肚子。為了方便客人食用,貼心店家把白飯捏成一口大小,因此形成主流。到了江戶末期,「幕之內便當」演化成探望病人、佳節送禮的伴手禮。

根據江戶末期的百科全書《守貞謾稿》,「幕之內便當」內容包括10個小飯糰、蒟蒻、煎豆腐、玉子燒、瓠瓜、魚板和芋頭。在3百多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這樣應該算夠奢華了吧。

從「幕之內」便當變成鐵路便當

明治22年(西元1889年),山陽鐵道開通神戶至兵庫路線,一位小販率先將「幕之內便當」推上鐵路便當舞台,在姬路車站內兜售。最早的款式為兩層便當,上層塞滿13種配菜,下層為白飯,售價12錢(當時白米一升6錢),換算成今天的物價約1,680日圓。

有趣的是,這位小販所創的まねき(Maneki)食品株式會社也在2017年到台灣展店,進駐微風台北車站一樓,店名為「招來日日便當」。無法來日本吃美食的台灣朋友,不妨就近外帶元祖「幕之內便當」,體驗道地日本便當美味。。


劉碩雅
Nancy

 

一位住在日本鄉下的新手媽媽,例行公事除了推嬰兒車散步,買菜煮飯之外,還有利用小孩睡覺的空檔,記下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曾任記者編譯,不甘心當個蓬頭垢面的家庭主婦,每天上網找尋減肥方法,吸收新聞資訊,努力恢復少女輪廓和知性美。

更多台灣太太好吃驚專欄文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