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遊經驗老道的旅人們,應該都知道只要走一趟日本的超市賣場或超商,就能知道當地正準備過什麼節。在日本,他們依照24節氣傳統所做的例行活動可都是自古流傳下來,歷史悠久的習俗。像是新年家家戶戶門前要擺放「門松」、節分則要撒豆子驅鬼……等等,所以去超市賣場或超商也會看到相關的商品陳列在架上。
但你們知道這些習俗竟然和妖魔鬼怪都有關係嗎?不妨跟著《挖!日本》編輯部嚴選的閱讀好書《日本異界博物誌》,一起從日本自古流傳的民俗信仰和歷史角度,來探索「異界」的神祕真相。一起深度了解日本人重視的年末年始(指年底與年初)的習俗吧!
大掃除是清淨身心的儀式 跨年【日文:年越し】
年底的大掃除,在過去曾經是神聖的儀式,
也可說是掃去一整年污穢的重要例行活動。
舊曆十二月十三日的大掃除,
是從平安時代延續至今的神聖清淨儀式
就像盂蘭盆節前舉行夏越之祓,或七夕時以水洗去罪愆與穢氣一般,在迎接祖先靈魂回來的正月新年前,人們也必須於年末時分,將自己的身體與住處清掃乾淨。這就是大掃除這個習俗的緣起。
年底的大掃除習俗始於平安時代的宮廷之中。為了準備迎接正月之神(年神),將居處打掃乾淨是宮廷裡的例行活動。到了江戶時代,百姓會在十一月時前往「酉之市」採買,為跨年做準備。酉之市上最富盛名的商品「熊手」(耙子),到現在仍是生意興隆的象徵。接著,到了十二月十三日前後,人們開始著手大掃除,準備迎接新年。這時的大掃除,在日文中稱為「煤掃」。因為以前的房屋常因生火冒煙而被薰得沾上一層煤灰,「煤掃」就是將煤灰打掃乾淨的意思,也成了大掃除的代名詞。十二月十三日大掃除是江戶時代開始養成的習慣,起初只是江戶城中的例行活動,後來漸漸普及百姓之間。
除夕這天,神社裡也會舉行「年越大祓」(年越就是跨年的意思)。和夏天一樣,由神官誦唸大祓詞,將污穢邪氣轉移到神明的形代(替身)上。此外,大部分的神社都有跨越茅輪的儀式。像這樣透過物質與精神來淨化身體及心靈之後,才總算能在跨年之際迎接祖先靈魂與年神的降臨。
古人認為新年與舊年的交界,是魔物容易潛入,令人不安的時刻
過去有個習俗,除夕夜時不能讓地爐裡的火熄滅。這和古時人們認為「火是家的象徵」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新的一年與舊年交界時刻的除夕夜,更被視為一個不穩定的時段。為了避免不祥的事物靠近,火種必須從這一年燃燒到下一年,這也表示家中運勢能從今年維持到明年。因此,從除夕到新年的這個跨年夜晚,發展出家中至少必須有一個人醒著不睡的守歲習慣。
除夕這天晚上,寺廟會敲響一百零八次的除夕鐘聲。一百零八除了代表煩惱的數量,同時也是「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總和數字。聽著鐘聲守夜不睡,就這樣度過跨年的夜晚。
跨年夜也有吃些特別食物的風俗。例如,關西地方要吃鰤魚,關東地方則是吃鮭魚。除夕夜吃的魚叫「添歲魚」,被視為吉利的象徵。「跨年吃蕎麥麵」是現代人也耳熟能詳的習俗。跨年吃蕎麥麵的習慣,差不多從江戶時代開始普及於百姓之間。此一習俗的由來之一,據說來自從事貴金屬加工的工匠用來清潔地板的蕎麥麵糰。這種叫「蕎麥搔」的麵糰因為匯聚了金屑,帶有「聚財」的意義,後來演變為帶來好兆頭的食物。除此之外,細長的麵條象徵長壽,蕎麥有堅強的生命力等等,都是跨年吃蕎麥麵的由來。
款待祖先的靈魂 正月【日文:正月】
慶祝新的一年到來,歡騰的正月,
最早是恭迎祖先靈魂,款待「年神」的例行活動。
門松是迎神的引路記號,
也是阻隔異界與現世的界線
正月的例行活動,保留了濃厚的原始日本信仰色彩。最早,正月舉行各種例行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迎接祖先靈魂,也就是「年神」的到來。家家戶戶門口的「門松」,正是將來自異界的年神迎到自家的引路記號。最近一般民宅雖然已經不太常見,但從前每到年底,人們就會上山伐下松木,帶回家當裝飾。門松的起源可回溯到平安時代的宮廷儀式「小松引」。這是在新年的第一天,前往森林拔起小棵松樹帶回的儀式。小松引也是祈求長壽的儀式,帶回的松樹就放在玄關當擺飾。
一說到門松,大家對那三根竹筒的印象或許比較深刻。然而,門松的主體應該是松樹。長青的松樹一整年都能保有濃綠的色彩,因此被視為長壽的象徵。日文中「祀る」(祭祀)與「松」的發音又相近,松樹就這麼成為有吉祥寓意的植物。此外,門松也用來當作讓神明棲宿的「依代」。到了室町時代,除了松樹之外,另外加上也象徵長壽的竹子,延續至今的門松形象就此定型。正月時,裝飾在大門口的門松,除了有恭迎祖先的寓意,也同時扮演阻隔異界與現世的角色。
鏡餅象徵祭祀道具「銅鏡」, 同時模擬「蛇」的外型
正月必備的另外一項擺飾就是「鏡餅」。事實上,鏡餅的由來隱含著人們對強大靈力的信仰。
自古以來,鏡子便是祭神儀式上的重要祭祀道具。從日本各地的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銅鏡,即可證實這一點。此外,古時人們認為「餅」(也就是年糕)具有強化人類生命力的靈力。同時兼備這兩種特性的鏡餅,則是使用前一年剛收成的新鮮稻米製成。將壓成圓餅狀的年糕作為祭祀供品,是因為在當時人們的思考中,這樣的供品具有與銅鏡同等的靈力。
一般常見的鏡餅,都是由幾塊大小不同的圓餅狀年糕依序疊合,最上面再放上橙子。從側面看鏡餅的形狀,可以說像紡錘,也有一說是像捲起身軀的蛇。遠古時代,日本人盛行蛇神信仰。在古代,人們把不斷反覆蛻皮成長的蛇視為「死亡與重生」的象徵,對蛇產生敬畏之情。古日語的蛇寫為「カカ」(kaka),鏡子的語源則是「カカメ」(kakame),也就是「蛇目」的意思。由此可知,鏡子與古代日本人的蛇神信仰關係匪淺,日後也化為鏡餅的形式,傳承至今。
驅逐病魔的「滅魔儀式」 節分【日文:節分】
在「鬼在外」、「福在內」的呼聲中,將鬼逐出家門的節分活動。
為什麼會是「鬼」呢?一起來探索這個節日活動的起源。
帶來疾病的病魔
就是肉眼看不到的「鬼」
節分這個例行活動歷史悠久,據說源自中國的打鬼儀式「追儺」。追儺於奈良時代傳到日本,成為宮廷中的例行公事「大儺」。這是當時為了祛除流行於各地的疫病,由宮中下人扮成惡鬼,供貴族們追逐驅趕的儀式。隨著時代轉變,演化為佛教儀式「追儺會」。
當時的追儺儀式通常舉行於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從宮中官員(大舍人)中選出身材高大的男人,穿上黑衣朱裳,戴上四眼面具,手持矛盾現身,儀式就此展開。大舍人扮演的角色稱為「方相氏」,起初並非惡鬼,而是被視為神明一般的存在。儀式中,手持桃木弓與蘆葦箭的群臣一同追逐戴上鬼面具的惡鬼角色,口中大喊「儺遣」(即驅鬼之意),扮演惡鬼的下人則從東西南北四門緩步走出,象徵受到驅逐。隨著時代的演變,漸漸轉由方相氏直接扮演惡鬼。到了江戶時代後期,撒豆驅鬼的習俗更普及至一般家庭,成為接近現代節分的形式。
用「滅魔之豆」驅趕病魔
日語中「豆」(mame)的發音,和「滅魔」或「魔眼」相近,或許因為這樣,人們認為豆子具有驅魔的力量。和節分撒豆時嘴上同時喊「鬼在外、福在內」一樣,寄託的都是言語中蘊含的力量――「言靈」。此外,若是撒出去的豆子在新年裡發芽,是很不吉利的,所以一定要用炒過的豆子。根據各地的習慣不同,有的甚至會把豆子炒到黑為止。
撒完豆之後,要把家中門窗全部關起,並於玄關掛上一隻用柊樹枝插入眼睛的沙丁魚,這個習俗稱為「柊鰯」,象徵用尖尖的柊葉插入鬼的眼睛,也有用烤沙丁魚時散發的煙霧和臭氣擊退惡鬼的意思。
留言就有機會獲得《日本異界博物誌》!
活動期間:2022年11月21日19:00至11月30日23:59 (台灣時間) ※活動已結束
參加辦法:
①閱讀上面新書摘錄文章。
②請告訴我們你覺得好奇或是不可思議的日本民俗文化或信仰。
※欲參加贈書活動的朋友,記得到臉書粉絲頁活動貼文下留言。
注意事項:
1.臉書小編會抽出3位幸運讀者,贈送《日本異界博物誌》一本!(寄件地址限台灣)
2.中獎公布後,將以臉書訊息連絡得獎者,得獎者需以私訊提供姓名、Email, 電話與地址,以便我們郵寄贈書。
3.主辦單位保留隨時修改、變更、對本活動之所有事宜做出最終解釋及裁決權、以及終止本活動的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將公布於粉絲頁,恕不另行個別通知。
活動詳情請上《WAttention 挖!日本》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