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側可見到江戶城的桔梗櫓

位於千代田區的皇居腹地廣大,不只是日本天皇生活的御所,也是天皇辦公、迎接外國賓客的地方。皇居內有御所、博物館、辦公室和花園,只有一小部分開放給大眾參觀。不過,遇到天皇生日等特別的節日則會擴大開放。雖然皇居與這個世界上其中之一的古老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它卻是於半世紀之前才興建而成,地點則剛好落在江戶城昔日的所在處。

江戶城的起點

大名 ( 領主 ) 的隊伍經過桔梗門前

提及江戶城,就不能不談江戶重繼。此人出身於武藏國(鎌倉時代的藩主國,相當於現今的東京都、埼玉縣和神奈川縣東北部)的武家,原名為秩父重繼。他以武藏國江戶鄉(相當於現今江戶川下游流域附近)為據點,約莫於西元12世紀,秩父重繼因在江戶櫻田的高地上建造居館,而改名為江戶重繼,該居所則被視為江戶城的前身。當初的居館確切位置不詳,但據信正是位於現今皇居的本丸及二之丸附近。

自江戶重繼建造居館後,該地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最後江戶氏一族慘遭殲滅,但他們的傳奇繼續因江戶城的興衰發展而傳承下去。1457年,出身相模國(相當於現在的神奈川縣),關東管領的扇谷上杉家的家臣太田道灌於江戶築城─即江戶城。爾後,隨著德川家康為移居江戶而進行大改造,不僅與海爭地,擴大江戶的腹地面積,也擴建江戶城,直至17世紀初期,德川家康以江戶為居城後,江戶城正式成為一個城中城。

江戶幕府時期(1603年至1868年)
1正門 2二重橋 3伏見櫓 4坂下門 5富士見櫓 6桔梗門 7蓮池濠 8富士見多聞 9長屋門 10下道灌濠 11西桔橋門 12 乾濠 13乾門 14半藏濠 15 半藏門 16 櫻田濠

明治時代以後(1868年起)
A皇居 B御所(天皇的居所) C宮中三殿(為皇居內賢所、皇靈殿和神殿的總稱,祀奉天皇祖先) D吹上大宮御所(曾為昭和天皇的香淳皇后的居所)

奠都東京 改寫歷史

大家集結在舊江戶城的大門 ( 坂下門 ) 外,以跟隨著大名 ( 領主 ) 的隊伍
江戶城為當時日本規模最大的城郭,光是修築就動用了4萬人。江戶城於1636年完工,外壕周長約16公里,城牆高12公尺,防禦土牆也高達20公尺。近150,000人住在城內,裡面有許多宮殿、神社和軍事基地。大部分的建材、工人由領主資助,以展示領主對德川幕府的支持。據傳,家財萬貫的領主還曾被要求從遠處搬來大理石建材,其他領主則提供挖掘護城河、徵收周邊土地的人力。被徵收的土地慢慢也成為江戶城的延伸領地。

19世紀江戶時代末期,贊成倒幕的藩士組成新政府與德川幕府達成協議,正式廢止幕府制度,將政權回歸天皇,且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將江戶城移交給新政府,也就是所謂的江戶開城,並正式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此時最具代表的大事即為天皇遷都東京。1868年4月江戶開城後,同年10月天皇便搬離京都皇居,入住江戶城,當時的江戶城又稱為東京城,也作皇城。經過19世紀末一連串的大火、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當時的江戶城幾乎被夷為平地。一直到戰後,才在江戶城遺址建設皇居。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皇居則是利用現代建築技術,從零開始建設而成,竣工於1968年。

現代皇居周邊的繁華榮景

明治時代的二重橋街景,相當現代化

江戶城歷經許多改變,周邊地區也跟著變動。明治政府徵收了城郭附近的土地後,再把土地轉賣給三菱集團,以紓解財政危機。因此,三菱集團開發了現今所謂的丸之內地區,使其成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顧名思義,「丸之內」代表「圓圈之內」,指的是江戶城護城河以內的地區。當時的丸之內大多是領主居所,自從三菱集團收購土地後,才慢慢演變成日本的金融中心,現在約有4,000間企業進駐、約25萬人在此上班。

二重橋為通往皇居正門的橋

三菱一號館則可以說是丸之內繁榮的象徵。這棟建築於1894年完工,為日本首棟辦公大樓,當時許多企業、銀行紛紛於此設置總部。不過,1968年三菱一號館被拆除,日後為了向其致敬,新建的三菱一號館美術館便建成相同的外觀,成為專門收藏19世紀西方藝術品的美術館。

皇居和丸之內從早期貴族、仕紳的居所,不斷演化進步,成為軍事基地、天皇御所和經濟重鎮,現在則是日本的歷史文化中心,未來也將持續扮演的重要角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