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七夕祭」東北三大夏日祭典之稱,與青森「睡魔祭」、秋田「竿燈祭」齊名,每年於8 月 6 日至 8 日期間盛大舉行,吸引超過 200萬人參加。在活動期間,仙台市內主要商店街皆掛上七夕裝飾,布置得繽紛多彩。最醒目的莫過於高掛在竹飾上、長約 5 公尺的七夕裝飾,上面的和紙隨風飄揚,因摩擦而唦唦作響,交雜著人聲鼎沸的喧囂,譜出仙台「七夕祭」特有的樂聲。

經濟發展考驗文化傳承 和紙老舖扮演無名英雄

仙台第一代藩主伊達政宗 (1567-1636) 在位時期開始,慶祝七夕的風俗即是當地的年中大事。儘管日本政府於 1873 年將舊曆改為現行的新曆,並廢止「五節句」( 指日本傳統節日,慶祝女孩出生的「桃節句」、慶祝男孩出生的端午和七夕、重陽等皆隸屬五節句 ),使得各地七夕慶典逐漸勢微,但仙台仍謹守傳統,將 400 年前的七夕祭典流傳至今。

在 1930 年代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期,全國各地都會區紛紛蓋起高樓大廈,仙台也不例外。當時,許多探求商機的外地商人湧進,讓仙台七夕祭面臨另一個嚴峻的考驗。在創業百年以上的鳴海屋紙商事七夕企劃室工作、製作七夕裝飾超過 30 年的山村蘭子跟我們分享,她與她的團隊如何一肩扛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在仙台的商店街開店,就必須要參與七夕祭典,這可以說是當地的潛規則,山村蘭子表示,「早期商店街的七夕裝飾都是店家自己製作,但隨著經濟發展,從外地到仙台來淘金的商人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拜託我們代工,後來慢慢演變成大多數的商家都委託我們製作。」仙台七夕祭的裝飾有近半數出自山村蘭子和其團隊之手。

傳承文化的堅持 和紙與七種裝飾道具不可或缺

tanabata

仙台「七夕祭」特色在於裝飾皆由和紙構成,與一般常見的塑膠製品截然不同,不論是巨型立體紙花彩球,或是下方如流蘇般的飄帶,皆使用友禪染製作的和紙精心打造。「七夕祭」必備的七種「裝飾」包括象徵編織物的「吹流し」( 指流蘇般的飄帶 )、祈願長輩長壽的「紙鶴」、寫上願望的「短冊」( 即祈願籤,另有祈求書寫文字進步之意 )、祈求消災解厄和提昇裁縫技術的「紙衣」、象徵漁網及漁獲豐收的「投網」、象徵收拾整齊的「屑籠」( 將製作飾品過程中產生的紙屑裝入其中 ),以及提倡不浪費和節儉之風的「巾着」( 即收納小物或零錢的束口袋 )。山村蘭子表示,只要輕手觸碰流蘇飄帶,聆聽和紙隨風飄起的唦唦聲,即能感受到仙台「七夕祭」的魅力。

七夕裝飾每個部份都有專人負責製作,包括染紙、製作骨架等步驟,從彩球上的紙花,到流蘇彩帶上的剪紙,細節繁複,既費時又費工,上百人在山村蘭子的領導下,循序漸進地完成每個裝飾。當這些七夕裝飾高掛在商店街上華麗示眾,工作才算告一段落。不過入冬之後,這些幕後的功臣又開始動起來,目的是為了打造下一場繽紛祭典。對當地人來說,仙台「七夕祭」不只是絢爛一時的祭典,而是生活的一部份,充分體現了伊達政宗所蘊育的伊達文化。

仙台七夕祭
活動期間:每年 8月6日至8日
網站 : www.sendaitanabata.com/tw

Comments